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清明祭祀掃墓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王建盛先生,民國六十八年入伍,中正理工學院畢業,服役海軍陸戰隊,八十四年轉任教官,九十八年退伍。
 
每逢清明節,總會想起金門老家祭祀掃墓的情景。
小時候,自清明前幾天,家裡就開始忙碌起來,大人們準備祭拜用的供品、香、金銀紙及清掃工具等,通常先祭拜宗族共同的祖先,再來是家族,最後才是自己家的上祖。可能是配合春耕季節及學校放春假,大約是一星期,時間很充裕,才能有這樣的安排。
大型宗族掃墓,是全村莊的大事,不分老幼人人參加,全村動員。按往例,先由德高望重的長老開會決定,共同籌劃,統一採購祭祖供品,並將祭祖時間通知全村各戶知曉。屆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幼兩、三百人,一起攜帶祭掃工具前往墓園,先清掃環境、掛墓紙、拜后土(墓旁土地公),再按古禮祭拜祖先,場面莊嚴肅穆。禮成後,將供品分給參與的所有人家;只見大大小小排成長長的隊伍,由長老手中領取供品,這份供品也是小孩子的最愛,內含餅乾(番仔餅、卡車餅)、糖果(柑仔糖、棒棒糖、情人糖)、口香糖、飲料(汽水、紅茶、果汁)等。現今,隨著時代進步,人的觀念跟著改變,供品也出現過烤雞、漢堡、薯條、肉乾、滷味、巧克力、咖啡及啤酒等。我還見過,有的人家就在路邊「野餐」起來,不必大包小包提回家,省事省力,一舉兩得。
早期的家族墓園,位於荒郊野外人煙罕至處,往往雜草、樹叢與荊棘交錯、蔓延,難以靠近。一年一次的清明祭掃,就以事先備妥的鐮刀、鋤頭、鐵鏟、鋸子、砍刀、大剪刀、手套及雨衣等各種工具,「披荊斬棘」,一步一腳印,揮汗開路進墓園;見有鄰居扛著電鋸去掃墓,也不稀奇。有一年,還看過鄉親開著俗稱「小山貓」的小鏟土機去掃墓,真是一點也不誇張!
家族掃墓,通常由各戶輪流當值年「爐主」,負責所有掃墓祭祖的籌劃與供品採購。為了鼓勵小孩子參與,適時教育子孫輩「慎終追遠」的意義,都很用心規劃,可說是竭盡腦力。每年供品種類不一,領取供品時,每個人那種歡喜的表情,讓籌辦者也備感榮耀。
又因早期的祖墳,均隨意入葬,未全區規劃,所以祭掃時,必須多跑幾處,一天內都無法完成。後來政府訂頒相關法令規定,且環保意識抬頭,土地取得也不易,今人辭世大都葬於合法公墓,或入厝靈骨塔,雖然較集中方便,但由於墓區大,先人過世有先後,可能會有分葬各區的情形,或分別葬厝於土葬區及靈骨塔者,均不能疏漏,甚至有子孫遠行在外者,亦拜託親友代為掃墓祭拜。
到高中時期,每逢清明掃墓,光是宗族、家族及自家墓園計有十餘處,親友託祭有三處,必須按路程遠近分三天,以腳踏車載著供品前往掃墓祭拜,這也是以往難得的經驗及回憶。
隨著時代進步,有些後代子孫對「慎終追遠、尊敬先人」的觀念日趨淡薄,不是工作忙碌,就是遠行外地,以致無法返回掃墓祭拜;甚至有提前掃墓祭拜者,但只要是敬心誠意,或能取得先人們的諒解,又有何不可?每當看到那些無人祭拜的孤墳,也只能心存敬意與同情了。畢竟多了祖先的庇佑,相信一定可以逢凶化吉,永保平安健康,諸事順心如意。
平心靜氣地想一想,隨著時光流轉,有一天,自己也會成為「先人」,到時誰能保證子孫一定會「怎樣」對待我們。所以,清明掃墓祭祖的固有傳統文化,應教育下一代子孫妥善傳承,好讓「民德歸厚」,永保世代幸福安康!
(點閱次數:1133)